在基材表面张力符合要求的前提下,胶粘剂在基材表面上形成了均匀、完整的胶膜,二种基材在复合压力作用下有了充分紧密的接触条件,此时在粘接界面上便发生了一系列的物理作用和化学反应,这些反应的集合体现就形成了粘接力。
1.分子间力
当分子之间距离达到1nm时,分子间产生了分子间作用力,这种分子间力是粘接力的主体来源。聚氨酯粘合剂中含有异氰酸酯基,它的反应活性极高,当它与基材表面接触时,能与基材表面吸附生成牢固的脲键,胶粘剂中的氨酯键、酯键、醚键等又可与基材表面的极性基团形成氢键。从而进一步增加剥离强度。
2.机械作用力
在显微镜下看,任何固体表面都不是绝对光滑的,它由无数的峰谷组成,当胶粘剂把这些峰谷灌满并固化后,便形成了无数个微型的“锚钉”,将两种基材牢牢地锁在了一起,这就从物理力学方面加强了粘接效果,这种力也是粘接力的一个重要部分。应当说明的是,对于塑料薄膜上的胶粘剂层这种机械作用是十分有限的,并不是决定剥离最终强度的因素,而只是增加牢度的方法而已。当然对于多孔性材料如织物或纸类机械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了。
3.扩散作用力
当胶粘剂与基材紧密接触时,由于分子的热运动,在界面上产生互相扩散作用,越是相容性接近的,则扩散越容易进行,同时胶粘剂分子量越低也越利于扩散。而基材属于高度结晶分子结构的,由于其分子键堆集紧密,则不易发生分子间的扩散作用。例如聚酯,虽然它属于高表面能材料,但它粘接起来,并不容易。原因就是它是属于高结晶度的分子结构,材料非常紧密。扩散作用使得界面模糊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这种作用力,也是粘接力形成的一部分。